大语言模型与AI科普
1. 简介
1.1. 什么是大语言模型
大语言模型,英文名为Large Language Model(LLM),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高度发达的模型,专为理解和生成人类自然语言而设计。这些模型主要通过吸收互联网上广泛而多样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书籍、文章、社交媒体、网页内容等,规模可达数千亿乃至数万亿字节。训练过程中,模型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尤其是像Transformer这样的先进架构,学习语言的复杂结构、语义和上下文关联。
1.2. 大语言模型的兴起
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它根植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计算硬件的强劲升级。这一进程始于对传统语言处理技术局限性的突破尝试,随着技术迭代,尤其是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的引入,模型开始能够捕捉文本中的复杂语境和深层意义。
转折点出现在预训练技术的革新,特别是BERT模型的横空出世,它通过无监督学习预先在一个大规模文本语料上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而后针对特定任务进行微调,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智能化水平。此后,一系列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参数量激增,达到数十亿乃至万亿级别,而且在生成对话、文本理解、创意写作等多方面展示出惊人的能力,其中最著名的如GPT系列,不断刷新我们对语言模型潜力的认知边界。目前除GPT系列模型外,还有LLaMA、GLM等系列模型。
这些大模型的兴起,不仅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革新,还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内容创作、在线客服到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都在探索其应用价值。它们使得机器能够更加贴近人类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人机互动的智能化和自然化。然而,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模型透明度、能耗、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考量,这些都是当前研究者们正积极应对和探索的方向,力求在保持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其可持续性和社会伦理责任。
1.3. 大语言模型的影响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对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机交互方面,大语言模型使得机器能够更自然、更深入地与人类进行交流,改变了人机互动的方式。例如,智能客服、虚拟助手和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增强了用户体验。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面,这些模型能够快速检索和整合海量信息,帮助用户高效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同时,它们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作为辅助工具,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学习效率。在软件开发、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行业,大语言模型可以辅助完成代码编写、文档撰写、数据分析等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2. 大语言模型基础概览
2.1. 技术名词解释
2.1.1. 机器学习(ML)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使计算机能够在不进行明确编程的情况下从数据中学习并改进其任务执行能力。这个过程涉及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基于这些规律做出预测或决策。简单来说,机器学习就是让机器自己“学习”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人为编写详细的指令来完成每一个步骤。
机器学习是现代技术的基石,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图像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金融分析、医疗诊断等。
2.1.2. 深度学习(DL)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它特别专注于使用深层神经网络来学习和提取数据中的复杂特征,进而进行预测或决策。这一方法灵感来源于人脑中神经元网络的工作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多层处理单元(称为神经元),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以分层次的方式逐步提炼信息,从原始输入数据中捕捉到高级别的抽象特征。
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组件包括但不限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在序列数据处理上的应用,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Transformer架构,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2.1.3. 自然语言处理(NLP)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让计算机能够理解、解析、生成和与人类使用的自然语言进行交互。自然语言是人类日常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与计算机编程语言不同,自然语言充满了模糊性、同义性、习语和文化特定的表达,这为计算机处理带来了挑战。
2.1.4. Transformer
Transformer结构
Transformer是一种革命性的深度学习模型,最初由Google的研究人员在2017年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该模型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Transformer的核心创新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结构,完全基于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来处理序列数据,这使得它在处理长序列时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并行计算,大大加速了训练过程。
Transformer模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每个部分都由多个相同的层堆叠而成。
Transformer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它允许模型在处理一个单词时能够考虑到序列中的其他所有单词,通过计算权重来决定每个单词对当前单词的贡献程度,从而更好地捕捉上下文信息。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动态地确定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对于当前任务的重要性。在Transformer中,这种机制通过键(key)、查询(query)和值(value)的计算来实现,其中查询来自当前词,键和值来自整个序列,模型计算出的注意力权重决定了如何加权求和值来生成最终的上下文表示。
在结构中,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Attention)则是在单头Self-Attention的基础上,在隐状态维度的方向将其切分为N个头,Multi-Head-Attention可以通过不同head得到多个特征的表达,然后再将所有的特征拼接在一起,在使用一层全连接层进行降维。
优点:
并行处理:由于不依赖于序列顺序处理,Transformer的所有层都可以并行计算,极大地提高了训练速度。
长距离依赖:自注意力机制有效地解决了长距离依赖问题,让模型能够捕捉到序列中远距离的信息。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模型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调整,可以轻松地应用到各种序列任务中。
Transformer模型的成功引领了NLP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还扩展到了文本生成、情感分析、问答系统、摘要生成等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成为了现代NLP模型的基础架构。
2.1.5. 大语言模型技术(LLMs)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它们通过处理极其庞大的文本数据集进行训练,旨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大语言模型的构建和训练方法代表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它们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如文本生成、对话系统、翻译、问答、文本摘要等。
大语言模型的核心通常是变种的Transformer架构,这种架构能够并行处理输入序列,从而高效地学习长距离的依赖关系。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s)相比,Transformers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更为高效。
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依赖于海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互联网、书籍、新闻、社交媒体等多个来源。数据的广泛性有助于模型学习到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很多大语言模型采用预训练加微调的方式。预训练阶段,模型通过预测文本中的下一个词或掩码词来学习语言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自回归语言建模。微调阶段,则针对特定任务对模型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执行特定的语言处理任务。
大语言模型的“大”体现在其参数量上,现代的大语言模型参数量可达数十亿乃至数万亿,这使得它们能够捕获极其复杂的语言模式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2.1.6. 模型预训练(Pre-training)
模型预训练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领域广泛应用,它涉及在大规模、一般性数据集上预先训练一个模型,目的是学习到普遍适用的特征表示。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模型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数据中的基本信息,而不针对任何特定任务的细节。预训练完成之后,模型所学到的这些底层和中级特征往往能够很好地泛化到新的、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任务上。
预训练的优势有减少对大数据的依赖、加速训练过程和提高模型的性能,模型预训练是现代机器学习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它利用大数据的力量,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复杂的任务。
2.1.7. 模型微调(Fine-tuning)
模型微调是一种机器学习实践中优化预训练模型的方法,它旨在通过调整已有的、在大规模数据集上预先训练好的模型来适应新的特定任务或领域。这个过程不是从头开始训练模型,而是利用预训练模型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泛化的学习能力作为起点。
模型微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显著加速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训练过程,同时利用预训练获得的高级特征,提高模型在小数据集上的泛化能力,这对于资源有限或领域特定的应用尤其重要。
2.1.8. 模型推理(Inference)
模型推理,又常称为推断或预测,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具体来说,模型推理是指利用已经过训练并优化的模型,在新的、未见过的数据上执行预测、分类、生成等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输入数据传递给模型,然后模型基于其学到的模式和关系产生输出,如预测结果、分类标签或是生成的内容。
在推理阶段,重点关注的是模型的效率、速度和资源消耗,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比如在移动设备上的实时图像识别、在线服务的即时响应、或者是大规模数据分析等场景。为了优化推理过程,通常会采取模型压缩、剪枝、量化以及硬件加速等技术手段,确保模型既准确又高效。
简而言之,模型推理是将模型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它让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
2.1.9. 提示词工程(Prompt)
Prompt工程是指创建prompt、提问或指导ChatGPT这样的语言模型输出的过程。它允许用户控制模型的输出,生成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文本。
通过设置prompt来引导模型,用户可以实现控制模型的输出,生成相关、准确且高质量的文本。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可能无法产生所需要的输出。通过提供清晰和具体的指令,可以引导模型的输出,确保其相关性。
2.1.10. 智能体(Agent)
Agent也可理解为“智能业务助理”,旨在大模型技术驱动下,让人们以自然语言为交互方式高自动化地执行和处理专业或繁复的工作任务,从而极大程度释放人员精力。
智能体是指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其环境、进行决策并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目标的智能实体,智能体像人一样,它有记忆、有逻辑分析能力、有任务的拆解能力、问题的拆解能力和最后综合回来统一解决问题的能力。
Agent 其实基本就等于 "大模型 + 插件 + 执行流程/思维链",分别会对应控制端 (Brain/大脑)、感知端 (Preception)、执行端 (Action) 环节
控制端(Brain):作为控制中心的大脑模块负责处理信息,以及记忆和知识的存储处理活动,如思考、决策和操作。
感知端(Perception):对于Agent来说,接受多模态的感知、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扩展的感知空间有助于智能体更好的理解环境,提升通用性和信息利用度。多模态的信息输入主要包括文本输入、视觉输入、听觉输入和其他输入。
执行端(Action):执行端接受控制端发送的动作序列,并执行动作与环境进行交互。当一个Agent拥有类似大脑的结构,具有知识、记忆、推理、计划和泛化能力,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时,它也有望有多元化的行动范围。执行方式一般有文本输出、工具使用等。
2.1.11. LLM ReAct
ReAct是Reasoning and Acting(也有说是Reason Act)缩写,意思是LLM可以根据逻辑推理(Reason),构建完整系列行动(Act),从而达成期望目标。LLM灵感来源是人类行为和推理之间的协同关系。人类根据这种协同关系学习新知识,做出决策,然后执行。LLM模型在逻辑推理上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因此有理由相信LLM模型也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逻辑推理,学习知识,做出决策,并执行。在实际使用中,LLM会发生幻觉和错误判断的情况。这是因为LLM在训练的时候接触到的知识有限。因此对超出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时,LLM就会开始不懂装懂地编造一些理由。因此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可以保证LLM模型在做出分析决策时,必须将应该有的知识提供给LLM。
ReAct方式的作用就是协调LLM模型和外部的信息获取,与其他功能交互。如果说LLM模型是大脑,那ReAct框架就是这个大脑的手脚和五官。同时具备帮助LLM模型获取信息、输出内容与执行决策的能力。对于一个指定的任务目标,ReAct框架会自动补齐LLM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相关信息,然后再让LLM模型做出决策,并执行LLM的决策。
ReAct运作方式:
关键概念:
Thought:由LLM模型生成,是LLM产生行为和依据。可以根据LLM的思考,来衡量他要采取的行为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可用来判断本次决策是否合理的关键依据。相较于人类,thought的存在可以让LLM的决策变得更加有可解释性和可信度。
Act:Act是指LLM判断本次需要执行的具体行为。Act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行为和对象。用编程的说法就是API名称和对应的入参。LLM模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根据Thought的判断,选择需要使用的API并生成需要填入API的参数。从而保证了ReAct框架在执行层面的可行性。
Obs:LLM框架对于外界输入的获取。它就像LLM的五官,将外界的反馈信息同步给LLM模型,协助LLM模型进一步的做分析或者决策。
一个完整的ReAct的行为,包涵以下几个流程:
输入目标:任务的起点。可以是用户的手动输入,也可以是依靠触发器(比如系统故障报警)。
LOOP:LLM模型开始分析问题需要的步骤(Thought),按步骤执行Act,根据观察到的信息(Obs),循环执行这个过程。直到判断任务目标达成。
Finish:任务最终执行成功,返回最终结果。
2.1.12. 思维链(CoT)
思维链(Chain-of-Thought,CoT)是一种用于改进大型语言模型(LLMs)推理能力的方法,尤其是在处理需要复杂逻辑推理的任务时。这种方法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在模型生成最终答案前,明确展示出一步步的中间推理步骤或子目标,形成一个连贯的“思维链”。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模型达成更准确的结论,还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在技术实现上,思维链通常涉及在训练或提示(prompting)语言模型时,不仅提供问题和正确答案,还会包含从问题出发到得出答案的整个逻辑推理链条。例如,在进行算术推理时,模型不仅看到问题“15 + 7 = ?”和答案“22”,还会看到类似“首先将15和7相加得到22”的中间步骤。通过这种方式,模型学习到如何逐步推导,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问题到答案的直接映射。
此外,思维链方法还可以结合多链元推理(Multi-Chain Reasoning, MCR)等策略,进一步提升模型在处理高度复杂的推理任务时的表现,通过分解问题为多个小的逻辑片段并分别推理,再综合得到最终解答,使得大语言模型能够应对更加多样和挑战性的推理场景。
一个完整的包含 CoT 的 Prompt 往往由指令(Instruction)、逻辑依据(Rationale)、示例(Exemplars)三部分组成。一般而言指令用于描述问题并且告知大模型的输出格式,逻辑依据即指 CoT 的中间推理过程,可以包含问题的解决方案、中间推理步骤以及与问题相关的任何外部知识,而示例则指以少样本的方式为大模型提供输入输出对的基本格式,每一个示例都包含:问题,推理过程与答案。
2.1.13. 知识库(Knowledge Base)
知识库是用来帮助模型服务于特定领域的结构化的信息,随着大语言模型效果明显提升,其相关的应用不断涌现呈现出越来越火爆的趋势。其中一种比较被广泛关注的技术路线是大语言模型(LLM)+知识召回(Knowledge Retrieval)的方式,在私域知识问答方面可以很好的弥补通用大语言模型的一些短板,解决通用大语言模型在专业领域回答缺乏依据、存在幻觉等问题。其基本思路是把私域知识文档进行切片然后向量化后续通过向量检索进行召回,再作为上下文输入到大语言模型进行归纳总结。
在实践中,知识库可以是一组Word文档、图片、表格、代码片段等。当系统需要回答复杂的问题或执行需要背景知识的任务时,我们就会为系统创建相关的知识库。
知识库的构建一般需要对知识库中的内容做向量化处理,如word、pdf、image等,这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向量化模型。比如根据知识的内容长度选择合适长度的向量模型,一般支持的有512、1024、2048或甚至更长的向量化模型。
2.1.14. AutoGPT
AutoGPT原名EntreprenurGPT,是由开发者Significant Gravitas推出的项目。该项目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目标,使用GPT-4等模型自动帮助用户完成所有的任务。可以根据用户的目标,采用Google搜索、浏览网站、执行脚本等方式来完成任务。
AutoGPT设计目的是简化用户与语言模型的交互过程,使信息的生成和收集更为高效。它能够管理短期和长期记忆,这意味着它可以记住之前的对话上下文,并在后续交互中运用这些信息。AutoGPT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执行多种任务。这涵盖了从简单的文本生成到复杂的活动,如事件分析、营销方案撰写、编程、数学运算等。AutoGPT还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以收集信息,这一特性让它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获取最新的数据和知识,增强其回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具备文件存储和汇总功能,意味着它可以处理、分析并组织文件数据,执行文档创作、总结或者按需提取信息等任务。
在使用时,用户需要为AutoGPT设定一个目标,随后模型会提出一个执行计划并采取相应行动以达成该目标,这种目标导向性使其在执行任务时更为精准和有效。
AutoGPT的背后接入的是语言模型,它可以是GPT-4,也可以是GPT-3.5的text-davinci-003,因为这些模型是无法完成浏览网页、执行代码或发布信息等操作的,所以作者将这些操作变成了命令,让GPT-4模型选择,然后根据返回的结果进行操作。
AutoGPT的核心在于它把我们的命令发送给GPT-4的时候,让GPT-4根据指定的命令来选择操作,命令中可以包括谷歌搜索、浏览网站、读写文件、执行代码等。AutoGPT会把问题,如“寻找今天推特上最火的AI推文”发给GPT-4,并要求GPT-4根据这些命令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得到答案,并给出每一个命令背后需要使用的参数,包括URL、执行的代码等。
2.1.15. 模型量化(Quantization)
模型量化是一种对已经训练好的大模型进行量化的技术,可以在不需要重新训练的情况下,将模型的权重和激活值从较高精度(如FP32)量化为较低精度的定点数(如INT8),从而减少模型大小、提高模型运行速度,同时模型推理效果不会有明显下降的技术。
关于不同精度的模型:
低精度模型表示模型权重数值格式为FP16(半精度浮点)或者INT8(8位的定点整数),但目前低精度往往就指代INT8
常规精度模型则一般表示模型权重数值格式为FP32(32位浮点,单精度)
混合精度(Mixed precision)则在模型中同时使用FP32和FP16的权重数值格式。FP16减少了一半的内存大小,但有些参数或操作符必须采用FP32格式才能保持准确度
模型量化主要意义就是加快模型端侧的推理速度,并降低设备功耗和减少存储空间。
2.2. 技术发展历程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段激动人心的进化之旅,它见证了从简单统计方法到深度学习技术的巨大飞跃。
初期:基于规则与统计的模型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自然语言处理主要依赖于基于规则的方法和统计模型。早期的基于n-gram的语言模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统计单词序列的出现频率来预测下一个单词,从而计算句子的概率。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在处理长程依赖和语境理解时显得力不从心。
转折点:深度学习的兴起
随着2010年代初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循环神经网络(RNNs)、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s)和门控循环单元(GRUs)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模型能够捕捉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和上下文信息,从而在语言建模和各种NLP任务上取得显著提升。
飞跃:Transformer架构的诞生
2017年,Google的研究团队提出了Transformer架构,这是一个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彻底改变了语言处理的格局。Transformer模型因其并行化处理能力和长距离依赖关系的高效建模,迅速成为了NLP领域的主流。
GPT系列:预训练与微调
2018年,OpenAI推出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标志着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正式开启。GPT系列,包括GPT-1、GPT-2、GPT-3、GPT-4及其后续版本,通过大规模无监督预训练,学习到了丰富的语言表示。这些模型在预训练后,可以通过微调适应特定任务,展现了惊人的泛化能力和创造力,从文本生成到问答、翻译等任务均有出色表现。
数据与算力的推动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还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本数据资源,而GPU集群和分布式训练技术的发展,使得训练数十亿乃至数千亿参数量级的模型成为可能。
多模态与融合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开始向多模态方向发展,即整合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形成跨模态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这种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LLMs)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的综合感知和表达方式,推动了如自动驾驶、虚拟助手等领域的进步。
2.3. 代表性模型介绍
2.3.1. GPT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系列,由OpenAI开发。这一系列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是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生成和理解领域的重大成果。这是一种高级的神经网络设计,擅长捕捉复杂语言结构,无需按顺序处理信息,从而高效理解和生成文本。
GPT模型通过浩瀚的互联网文本进行无监督预训练,学习广泛的语言规律和模式,形成对语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这一预训练过程让模型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库,随后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仅用少量标注数据进行微调,便能精准执行如问答、文本创作、对话模拟等多种任务。
随着版本迭代,特别是GPT-3的发布,模型规模惊人扩张至万亿参数量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语言生成能力和理解深度,能在不同情境下自动生成连贯、有创意且贴近人类表达的文本,极大拓宽了AI技术的应用范畴,涵盖创作、翻译、编程等多个领域,真正意义上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边界。
目前,GPT-4是深度学习方面的最新里程碑。GPT-4是一个大型的多模态模型(可接收图像和文本输入,发出文本输出),虽然在许多现实世界的场景中能力不如人类,但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匹敌人类水平的表现。
2.3.2. LLaMA2
LLaMA2是Mate AI(前Facebook公司)推出的一款先进的开源语言大模型,作为LLaMA模型的升级版,它在多个维度上展示了显著的改进和创新。与前一代相比,LLaMA2将上下文窗口从2048个标记扩展到4096个标记,这意味着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更长的文本序列,从而在处理连贯性更强、信息量更大的文本时更为有效。LLaMA2采用了Decoder-Only架构,即只使用了Transformer的Decoder部分,这与许多现代生成式语言模型的设计趋势相一致。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生成任务,如文本创作、对话系统。模型在注意力机制上引入了分组查询注意力(GQA),这是一种优化手段,有助于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能够有效地管理计算资源。
2.3.3. LLaMA3
Llama3是Meta公司新推出的超级聪明的AI语言模型,就像一个升级版的大脑,比之前的Llama2更加强大和灵活。相比于Llama2,Llama3不仅有常规的80亿参数版本,还有个巨无霸版,参数量高达700亿,这使得它能“记住”和处理的信息更多,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强。Llama3还增加了多模态能力,这意味着它不仅能理解和生成文字,还能处理图像、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像一个全能选手。虽然Llama3更大了,但它在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比如改进了LayerNorm这种让计算更高效的技巧,这让它在处理任务时更快,也更节能。
Llama3的发布在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在技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它的开源性质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浪潮,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基于Llama3开发出各种智能应用,比如更智能的聊天机器人、更精准的内容生成工具,甚至是辅助创作和教育的新技术。因为Llama3的高性能和多模态能力,一些以前难以实现的AI应用场景现在变得可能,比如智能家居、虚拟助手、甚至是辅助医疗诊断,这些都会因为Llama3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智能和实用。
2.3.4. GLM
清华大学参与研发的GLM模型,全称为“Generative Language Model”,属于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类别,专为生成式语言任务设计。尤其是GLM-130B,其参数量达到了1300亿,属于超大规模语言模型行列。大规模预训练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语言规律和知识。
相比较于其他大语言模型,GLM具有以下3个特点:
自编码,随机 MASK 输入中连续跨度的token
自回归,基于自回归空白填充的方法重新构建跨度中的内容
2维的编码技术,来表示跨间和跨内信息
GLM模型强调其双语特性,意味着它在中文和英文等语言之间具有强大的转换和生成能力,这对于跨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等任务尤为重要。作为生成式模型,GLM擅长创造连贯、有逻辑性的文本,包括但不限于故事创作、对话生成、文章撰写等,能够生成多样化的高质量文本内容。
依托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研发背景,GLM可能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模型架构、训练方法上的创新,这可能使其在某些性能指标上优于其他商用模型。
2.3.5. PaLM2
PaLM2是谷歌公司推出的先进语言模型,作为PaLM模型的升级版本,它代表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进展。PaLM2使用了超过100亿个单词的庞大数据集进行训练,这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语言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在处理各种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泛化能力。PaLM2在超过100种语言的多语言文本上进行了训练,这使得它不仅能够理解、生成和翻译这些语言的文本,还能处理成语、诗歌、谜语等文化特定内容,展现出极高的跨语言适应性和准确性。得益于广泛的逻辑和推理训练,PaLM2在处理需要逻辑思维的任务上表现出色,比如数学问题求解、因果关系推理等,这是许多其他模型所不及的。
模型采用分层表示方法,并结合多任务学习策略,以及轻量级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结构,实现了快速且准确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模型效率,还增强了其在不同任务间的迁移学习能力。有别于传统线性结构,PaLM2可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树形结构,这有助于模型更精细、全面地理解语言中的上下文和语法规则,提高对复杂文本的理解力。PaLM2在模型架构上进行了优化,如使用计算最优缩放等技术,平衡了模型规模、计算资源消耗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其在保证强大性能的同时,也考虑了效率和可行性。
PaLM2模型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创新,而且在实用性、泛用性及效率上都较同类模型有了显著的提升
2.3.6. Gemini
Gemini是Google于2023年12月6日发布的一款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它是谷歌有史以来最强大、最通用的AI模型之一。Gemini的特点在于其多模态能力,意味着它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代码,这使得它在跨领域的应用上具有广泛的可能性。
Gemini模型系列分为三个不同的规模版本,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Gemini Ultra:针对处理高度复杂任务而设计,具有顶尖的性能。
Gemini Pro:适用于处理多个任务,平衡了性能与资源效率,适合部署在终端设备上。
Gemini Nano:针对设备上的特定任务优化,更加轻量级,适合资源受限的环境。
Google新的Gemini模型似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AI模型之一,Ultra模型的发布将确定这一点。与目前为AI聊天机器人提供动力的其他流行模型相比,Gemini因其固有的多模特性而脱颖而出,而其他模型,如GPT-4,依靠插件和集成才能真正实现多模。
2.3.7. Claude
Claude模型是由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开发的一系列超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旨在提供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涵盖广泛的应用场景。
Claude1:
2023年3月15日,Anthropic首次发布了Claude模型,这是一个类似ChatGPT的产品,最初主要针对企业用户,通过Slack平台提供服务。
Claude2:
2023年7月11日,Claude 2发布,这是Claude系列的一个重要升级。Claude 2的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至100K个Token,这意味着它能够处理更长篇幅的内容,如数百页的技术文档或整本书籍。此外,它开始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免费开放,并增加了对中文的支持。
Claude3:
Claude 3系列包括Claude 3 Haiku、Claude 3 Sonnet、和Claude 3 Opus,每个版本的能力逐渐增强。Claude3 Opus作为该系列中最先进的模型,Opus在多项评估标准上达到了行业领先地位,展现出了接近人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朝着人工通用智能(AGI)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在分析预测、代码生成、多语言理解和视觉识别等方面,Claude 3系列实现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任务时,Opus表现尤为出色。Sonnet在保持较高性能的同时优化了速度和计算效率,而Haiku则专注于快速响应。
Claude 3的发布被认为在推理、数学、编码、多语言理解和视觉等多个领域树立了新的行业基准,被一些评论认为是“地表最强AI模型”,甚至有观点认为它终结了GPT-4的霸权地位。
3.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
3.1. 功能应用
3.1.1. 机器翻译
大语言模型在机器翻译任务中,最直观的应用方式是将大语言模型直接用于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生成。通过在大量双语或多语数据上进行训练,模型学会了捕捉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表达习惯,能够直接输入一种语言的文本并输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结果。为了提高翻译质量,也可以对预先训练好的大语言模型进行微调。这通常涉及在特定语言对的数据集上进行额外训练,使模型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翻译任务,比如汉语到英语或汉语到西班牙语的翻译等。
在翻译过程中,改进解码算法(如Beam Search、Top-K Sampling等)可以提升翻译质量和生成效率。大语言模型可以更好地配合这些策略,产生更准确、流畅的翻译结果。
3.1.2. 对话系统
对话系统(Dialogue System),是一种模拟人类并旨在与人类形成连贯通顺对话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理解用户输入的文本或语音,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相对于传统的端到端的对话系统的实现,使用大语言模型构建可以避免大量有监督训练数据的标注问题。
在对话系统中,大语言模型可以应用在生成式对话任务中,大语言模型能够生成连贯、自然且具有上下文相关性的回复,从而为用户提供类似人类的对话体验。大语言模型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历史信息,生成合适的回应,支持开放式和多轮对话场景。在基于流水线的对话系统中,大语言模型可以用于改进意图分类器和槽位填充任务,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并提取关键信息,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或回答。大语言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数据,能够模拟不同风格和情绪的对话,根据用户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回复,同时识别并适应用户的情感状态,使对话更加人性化。在结合知识图谱或其他外部知识源的情况下,大语言模型能够检索相关信息并将其融入对话中,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回复。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对话系统任务中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3.1.3. 信息检索
现代信息检索系统通常采用检索-重排序的流水线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检索模型首先从大规模语料库中检索相关的候选信息,然后由重排序模型对候选信息进行精细排序,以优化检索结果。
利用大语言模型改进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方法将语言模型作为检索基座模型,其沿用以往稠密检索的训练方法,通过在检索数据上进行微调,构建检索器或重排序器,利用大语言模型较好的语义理解能力,提升文本表示的质量,进而提高检索效果。由于检索任务对于效率要求较高,研究人员一般使用规模相对较小的语言模型用于稠密检索。第二类方法通过设计特殊的指令(例如“请判断下述查询和文档的相关程度”),直接引导大语言模型生成两者的相关程度(如相关度分类或者打分),用于对候选文档集合进行排序以完成检索任务。出于效率考虑,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重排序阶段,通常可以采用逐点评测法(Pointwise)、成对比较法(Pairwise)以及列表排序法(Listwise)三种方法对于召回的候选文档列表进行重排序。
3.1.4. 代码开发
大语言模型在代码开发任务上的应用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辅助编程、代码生成、代码理解与分析、自动修复错误等方面。
代码自动生成:大语言模型可以根据自然语言描述或者功能要求自动生成相应的代码片段。例如,给定一个简短的需求说明,模型可以输出满足需求的函数、类定义或者一段完整的代码逻辑。
代码补全:在IDE(集成开发环境)中,大语言模型可以基于已有的代码上下文,智能预测并补全接下来的代码行或代码块,提高开发效率。
代码风格统一和格式化:模型可以学习特定的编程风格和规范,帮助开发者自动调整代码格式,保持项目的一致性。
代码注释生成与理解:大语言模型能够根据代码逻辑自动生成描述性注释,帮助其他开发者理解代码意图;同时,它也能解析现有注释,辅助理解复杂代码段的功能。
错误诊断与修复:通过分析代码错误信息和上下文,模型可以提供潜在的错误原因和修复建议,甚至直接修改代码以解决常见编程错误。
代码迁移与翻译:在不同编程语言间迁移代码时,大语言模型可以辅助进行代码翻译,将一种语言的代码逻辑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等效实现。
代码审查与优化:大语言模型可以分析代码结构和逻辑,提出改进建议,如提高代码效率、优化算法、减少冗余等。
通过这些应用,大语言模型不仅减轻了开发者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编码效率,还降低了编程门槛,促进了软件开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3.2. 产品应用
3.2.1. 星野
星野是一款AI虚拟社交软件,可以让用户与基于AI技术创造的“智能体”之间实时沟通、互动并建立感情连接的应用,是由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在2023年9月发布,前身是GLOW。
在应用里用户可以定义“智能体”的形象、声音、人设等,可以互动并分享给其他人,这些“智能体”拥有极高的开放度。星野AI中的智能体能够与用户进行实时的、自然流畅的对话交流。
星野AI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日常聊天,还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比如虚拟恋人、朋友、导师等,适应不同用户的社交场景和心理需求。
3.2.2. C.AI
C.AI,全称为Character.AI,由谷歌 LaMDA 的前开发人员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 开发,是一款AI角色扮演聊天机器人,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AI角色扮演社区。用户可以在这里与动漫人物、明星大佬甚至于自定义的各种角色进行交流对话。这种全新的交互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与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真实而有趣的互动。
用户可以自行设计和创建具有特定性格、背景故事、语言风格的虚拟角色。无论是基于现实人物、历史人物、小说角色还是完全原创的人物,用户都能赋予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网站上已经预先创建了许多知名人物的“数字分身”,例如Elon Musk、Steve Jobs和马里奥等,用户可以直接与这些角色进行交流。
平台上的AI角色能够进行类似人类的对话,能够理解上下文并给出连贯、富有个性的回应。这使得与这些角色的交流感觉更像是与真实个体的互动。
Character.ai不仅支持单人与AI角色的对话,还允许创建房间,让多人使用各自创建或选择的角色进行群聊,增加了社交互动的维度。
Character.ai的出现,为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交和情感交互领域的潜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同时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能够以更个性化、互动性更强的方式服务于广大用户。
产品官网:character.ai | Personalized AI for every moment of your day
3.2.3. Pi
Pi,是一款“友善且具有支持性的”聊天机器人,是个人智能(personal intelligence)的缩写,以自然流畅的方式进行文本和语音对话,提供友好建议和简明信息。Pi除了和ChatGPT、Claude一样直接对话外,主打“感情陪伴”,以“高情商”出名,用户和Pi的交流就好像和身边的朋友一样自然。它友善支持,知识渊博,富有创造力,耐心倾听和帮助用户处理情感,表达意图、组织生活。
产品官网:Pi, your personal AI
3.2.4. 豆包
豆包是字节跳动推出的免费AI对话工具,是基于云雀大模型开发,它拥有智能问答、文本创作、图片生成等多项功能。
作为一款聊天机器人,豆包可以与用户进行多轮的自然对话,无论是闲聊天气、新闻、趣事还是提问知识性问题,豆包都能智能地生成回复,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同时也不乏幽默感。此外,豆包还具备强大的写作助手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创作出各种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故事、演讲稿等。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或创作指令,豆包就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并且还可以对文本进行修改和优化。
豆包还预设了多个AI智能体,在针对某些场景下可以得到更好的交流体验,而且还支持用户自己创建智能体。
产品官网:豆包
3.2.5. 商量-拟人
商量-拟人是商汤科技开发的一款AI虚拟对话应用,使用商量拟人大模型SenseChat-Character,支持个性化角色创建与定制、知识库构建、长对话记忆、多人群聊等功能,可以实现行业领先的角色对话、人设、及剧情推动能力。
产品特点:
角色创建灵活,用户可根据需求定制各种角色,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知识库构建功能强大,使AI角色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对话能力。
长对话记忆功能实现了AI角色与用户的持续互动,增强了对话的连贯性和真实感。
多人群聊功能让用户能够与多个角色同时对话,创造更加丰富的对话体验。
内容安全性保障用户对话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商量-拟人可以应用在情感陪伴、影视IP角色、明星AI分身、语言角色扮演游戏等场景。通过模拟真实的人际互动,为用户带来了多样化的虚拟社交和娱乐体验。
产品官网:商量拟人大模型
4. 大语言模型应用的开发
4.1. 确定模型参数和规模
需求分析:首先明确应用场景和目标,比如是否需要模型具备问答能力、生成文本、翻译或者总结等。这一步骤决定模型的基本功能要求。
选择或设计模型架构:基于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预训练模型作为基础,如Transformer、BERT、T5、GPT等,并确定模型的大小(层数、隐藏层大小等)。大规模模型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性能,但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资源规划:评估所需的计算资源(GPU/TPU数量、内存)、存储需求和预期的训练时间,确保项目在预算和技术基础设施的限制下可行。
4.2. 数据准备和处理
数据收集:根据模型的应用场景,收集大量相关且高质量的文本数据。数据可以来自公开数据集、网络爬虫抓取、合作伙伴提供等。
数据清洗:去除噪声数据,如HTML标签、特殊字符、重复内容等。进行文本标准化,如统一大小写、去除停用词等。
数据预处理:对文本进行分词、编码,可能需要构建词汇表。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遵循合理的比例分配。
数据增强(可选):通过文本改写、合成等方式增加数据多样性,提高模型泛化能力。
4.3. 模型训练和优化
环境搭建:配置训练环境,安装必要的库和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模型初始化和配置:根据选定的架构和参数设置模型,加载预训练权重(如果使用预训练模型)。
训练:在训练集上进行模型训练,监控损失函数和指标变化,调整学习率等超参数。
验证与调整:在验证集上评估模型性能,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模型调整和超参数优化,可能包括早停策略、学习率衰减等。
优化与加速:利用技术如模型并行化、混合精度训练等,加速训练过程并降低资源消耗。
4.4. 模型评估
性能评估:在测试集上进行全面评估,关注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BLEU得分(对于生成任务)等指标。
误差分析:深入分析错误案例,了解模型在哪些类型的数据上表现不佳,为后续迭代提供方向。
A/B测试(可选):在实际应用环境中进行对比测试,评估模型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持续迭代:根据评估结果反馈,不断优化模型参数、调整数据策略或改进模型架构,直至达到满意的性能指标。
5. 前沿技术
5.1. 多模态融合
多模态融合技术是一种高级的信息处理方法,它涉及到整合来自不同源头或类型的感知数据,如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以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理解和处理。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互补性和冗余性,通过合并这些信息源,系统能够获得比单一模态数据更加全面和精确的场景理解。
多模态融合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传感器融合: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等)收集的数据整合起来。这可以通过传感器级融合,在原始数据层面进行,也可以通过特征级融合,即在提取数据特征之后再进行整合。
数据融合:处理和合并不同模态的数据,确保它们能够在同一个框架下被分析和解释。这可能涉及数据级融合,即将原始数据直接合并,或者是特征级融合,将从各个模态提取的特征结合起来。
信息融合:在特征或决策级别上将多模态信息综合,目的是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推断。这通常涉及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前者是在特征表示层面进行,后者则是在做出最终决策前将各模态的分析结果融合。
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领域:
人工智能: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环境。
计算机视觉:在图像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中结合图像和深度信息,提高识别精度。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结合语音信号与文本信息,增强对话系统的理解能力和交互体验。
医学影像分析:整合CT、MRI、PET等多种成像技术的数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图像信息。
智能交通系统:融合视觉、雷达、GPS等多种数据源,提高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和安全性。
多模态融合架构和技术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联合架构、协同架构、编解码器架构等,每种架构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此外,多模态对齐是确保不同模态信息有效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显式或隐式对齐技术找到不同模态数据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信息的准确融合。
5.2. RAG应用
RAG(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传统检索技术和现代生成式模型的方法,旨在提高语言模型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确信息和领域知识的任务。
基本原理:
检索阶段(Retrieval):RAG的第一步是根据当前的输入或查询,从一个大型知识库或索引中检索相关信息。这个知识库可能包含文档、段落、句子等,每个知识需要通过向量化模型进行向量化处理,而检索过程通常依赖于高效的向量检索技术,如一般常用的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
生成阶段(Generation):检索到的信息随后被送入一个强大的语言模型(如T5、GPT系列或其他大语言模型),这个模型基于检索结果生成最终的输出。检索到的上下文信息作为提示或条件,引导模型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回答。这种方法允许模型在生成文本时参考具体的外部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模型内在的统计学习。
增强(Augmentation):通过检索得到的信息“增强”了生成模型的能力,使其在面对需要具体事实或专业知识的场景时,能够给出更精确的答案。这不仅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还使得模型能够适应新信息的加入,因为知识库的内容可以相对容易地更新而不必重新训练整个语言模型。
关键技术组件:
检索器:负责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找出与查询最相关的片段。
嵌入技术:用于创建文本的高维向量表示,使得相似的文本在向量空间中接近,便于检索。
生成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负责根据检索到的上下文生成最终的文本输出。
融合机制:如何将检索到的信息融入到生成模型的输入中,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决策,可能包括直接拼接、注意力机制或特定的融合层等。
优点:
提高准确性:结合外部知识,特别是对于需要精确事实的任务,显著提高了模型输出的准确性。
灵活性与可维护性:知识库的独立性使得模型可以在不重新训练的情况下,通过更新知识库来吸收新知识。
减少过拟合:通过检索外部数据而非完全依赖模型记忆,有助于缓解过拟合问题。
增强上下文理解:在处理需要广泛背景知识的任务时,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提高理解深度和广度。
RAG技术体现了在追求更强大、更实用的AI系统过程中,如何巧妙结合传统信息检索与现代深度学习技术,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5.3. LangChain
LangChain是一个用于开发由语言模型驱动的应用程序的框架。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组件和接口,可简化由大型语言模型(LLM)和聊天模型提供支持的应用程序的过程。是语言模型集成框架,其使用案例与语言模型的使用案例大致重叠,包括文档分析和摘要、聊天机器人和代码分析。
主要组件:
Model I/O:管理大语言模型(Models),及其输入(Prompts)和格式化输出(Output Parsers)
Data connection:管理主要用于建设私域知识(库)的向量数据存储(Vector Stores)、内容数据获取(Document Loaders)和转化(Transformers),以及向量数据查询(Retrievers)
Memory:用于存储和获取 对话历史记录 的功能模块
Chains:用于串联 Memory ↔️ Model I/O ↔️ Data Connection,以实现 串行化 的连续对话、推测流程
Agents:基于 Chains 进一步串联工具(Tools),从而将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和本地、云服务能力结合
Callbacks:提供了一个回调系统,可连接到 LLM 申请的各个阶段,便于进行日志记录、追踪等数据导流
核心特点:
易用性:LangChain 提供了对多种流行语言模型的开箱即用的支持,降低了开发者直接与复杂模型接口交互的难度。它抽象出了高层级的API,使得开发者无需深入了解模型内部工作原理即可快速上手。
模块化:该框架设计为模块化结构,允许开发者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同的组件,如不同的模型、数据处理器、输出解析器等,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
可扩展性:LangChain 支持开发者轻松扩展功能,添加自定义逻辑,或者集成外部服务,比如数据库、知识图谱等,以增强模型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集成与调试工具:LangSmith 平台与 LangChain 框架无缝集成,提供了模型调试、测试、监控和评估等功能,帮助开发者优化模型表现和应用性能。
消息类型支持:LangChain 支持多种消息类型,如 AIMessage、HumanMessage、SystemMessage 和 ChatMessage,便于构建复杂的对话逻辑和场景。
LangChain框架通过其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已经成为开发者探索和实施大语言模型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推动AI生成内容和对话系统创新方面。
5.4. LangGraph
LangGraph是基于LangChain之上构建的一个扩展库,专注于简化多智能体系统和复杂工作流的开发。它可以与Langchain现有的链、LCEL等无缝协作。LangGraph能够协调多个Chain、Agent、Tool等共同协作来完成输入任务,支持LLM调用“循环”以及Agent过程的更精细化的控制。
LangGraph的实现方式是把之前基于AgentExecutor的黑盒调用过程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构建:状态图(StateGraph)。把基于LLM的任务(比如RAG、代码生成等)细节用Graph进行精确的定义(定义图的节点与边),最后基于这个图来编译生成应用;在任务运行过程中,维
持一个中央状态对象(state),会根据节点的跳转不断更新,状态包含的属性可自行定义。
核心特点与功能:
图结构表示:LangGraph的核心是其使用图数据结构来表示智能体之间以及智能体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每个节点可以代表一个智能体、一个任务、一个工具执行,或者任何可调用的函数、Chain等。这种表示方式便于理解和管理复杂的工作流程。
多智能体协作:支持创建多智能体系统,其中每个智能体可以独立运行并根据图中的定义与其他智能体或外部服务进行通信。这对于需要协调多个处理步骤或决策点的应用特别有用。
简易的工作流构建:提供了一套API和工具,允许开发者通过简单的代码添加节点、定义边(即交互关系)以及设定工作流的入口点,从而快速搭建复杂的工作流程。
状态管理:通过StateGraph基础类,LangGraph支持对整个工作流的状态进行管理,确保各个组件能够基于最新的上下文信息进行操作。
可视化工具:内置了可视化功能,允许开发者只需一行代码就能将构建的LangGraph结构以ASCII文本或图像形式展现出来,便于调试和理解工作流逻辑。
生态兼容性:LangGraph与LangChain生态系统完全互操作,这意味着它可以无缝集成LangChain提供的各种工具、模型和服务,同时也兼容其他第三方库和框架,如Autogen和CrewAI。
自省式RAG(检索增强生成):支持集成自省式RAG流程,即通过训练语言模型生成自我反思的提示,控制信息检索和生成过程,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动态适应性和智能水平。
LangGraph适用于需要高度模块化、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复杂的对话系统、AI辅助的项目管理工具、多步骤的数据处理流水线等。通过LangGraph,开发者可以更加集中于业务逻辑的设计,而非底层技术的实现细节。
5.5. vLLM
vLLM 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配备了PagedAttention的vLLM重新定义了 LLM 服务的最新技术水平,它的吞吐量比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高出 24 倍,且无需更改任何模型架构。
vLLM的特点:
vLLM通过PagedAttention机制,可以高效地管理大语言模型的keys和values,显著提高吞吐量。
memory sharing机制可以实现不同样本间的显存共享,进一步提升吞吐量。
安装vLLM后,可以通过几行代码进行离线推理。
vLLM也可以启动在线服务,然后通过API调用vLLM。
vLLM兼容主流的预训练模型,可以不修改模型结构就获得显著的加速效果。
整体来说,vLLM是目前加速大模型推理的最先进解决方案之一,可以达到其他框架的24倍吞吐量提升。
6. 结论
大语言模型,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先进人工智能模型,专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而设计。这些模型通过吸收和学习互联网上庞大而多样的文本数据,利用诸如Transformer架构等技术,特别是自注意力机制,理解和捕捉语言的复杂结构与语境。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受益于预训练技术的进步,它们通过数十亿乃至数万亿的参数量级,展示了在文本生成、对话、翻译、问答和摘要等任务上的卓越能力。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人机交互:增强智能客服、聊天机器人等应用,使之更加人性化和高效。
知识获取与传播:加速信息检索、个性化推荐,促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学习效率。
行业生产力:在软件开发、内容创作、数据分析中提供辅助,提升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技术上,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流程包括预训练(在大规模数据上学习通用语言规律)和微调(针对特定任务调整模型)。模型预训练技术大幅减少了特定任务对大数据的依赖,而微调则让模型能够针对具体应用进行优化。
整体而言,大语言模型不仅代表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进展,也深刻改变了众多行业的运作方式,同时伴随着对透明度、能耗和数据安全等议题的持续探讨和努力解决。